迪士尼出版,刘亦菲主演的电影《花木兰》褒贬不一,很多人在吐槽电影里生硬的中国文化,简单的故事情节。电影讲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在封建礼制认为女子最大的荣耀就是嫁人的环境下,木兰是怎样撕下标签,接纳自我,认识自我,不断成长,最终蜕变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战士,赢得国家与父亲的尊重,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木兰成长的过程对我们来讲是有借鉴意义的。
一.木兰的成长
1.妥协期
影片的开始,小小的木兰就表现出了和其他女孩不同,练习武功、不顾形象地追着一只鸡跑上跑下、大叫、还能上房揭瓦……周围的人都不能认可这样的木兰,连一向纵容她的父亲也对她感到失望。
受当时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对认为女孩应该具有的品德是安静,沉稳,温婉,淑雅,从容,知礼。这样的品德才能让她们成为一名优秀的妻子。世俗就像一把尺子,不符合就是教育失败,不能容忍个性的存在。
木兰,则是失败的代表。被媒婆大喊:“她是花家的耻辱。”父亲爱着木兰,一边教木兰武功,一边也无法对抗世俗观念所带来的失望。他对木兰说:“嫁人,为我们家族带来荣耀,是最好的安排。”
于是木兰妥协,一边画上浓妆去相亲,一边吐槽自己脸都糊了,看不清楚表情。可能这也是木兰内心真实的感受。为了家人,为了荣誉,可以带上面具,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满足周围人的期待,哪怕内心不满。
可是内心的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短暂的压抑只是在积累能量,等待时机。心之所向会指引前进的道路。
这件事其实也在帮助木兰认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为后来参军埋下伏笔。毕竟,打破常规是需要勇气的。
2.寻找平衡期
敌寇入侵,国家要求每家出一名男子服兵役。木兰站出来替生病的父亲应征入伍。这时木兰并没有过多的想法,但是内心的力量让她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或许她认为是形式所迫,或许是别的原因,她不知道,只是选了。
她女扮男装、化名为花军。在军营,木兰不能暴露自己是女孩,否则只会被驱逐出军营,给花家带来耻辱。为了隐藏,经历了种种:和男子挤在大通铺;不敢洗澡;不敢使用气。
木兰此时面对困难采取的行为策略是比较灵活的,一边暂时回避现在还处理不了的问题,一边积累力量慢慢变强。刻苦的训练,等待发光的一刻。
比试暴露了木兰无意暴露的自己的气(天赋)为之懊恼,将军的鼓励让木兰意识到要培养自己的天赋,为什么要隐藏。木兰支支吾吾说不出,开始尝试接纳真实的自我。慢慢的,木兰的出色赢得了队友的信任,情况开始转变。
3.脱下面具,撕破标签,打破偏见
在战场上,女巫对木兰说到“谎言让你不堪一击”。当我们带上面具的时候获得了别人的认可,但是又何尝不是一场对自己内心的拉扯和内耗。
面对接纳真实的自己,可能是大家都在做的功课。木兰脱下铠甲、散开头发,以女子的身份骑上战马。敌人用巨大的火石攻击战友,她想了办法把地上的头盔捡起来放在敌人后面的山上,假装有伏兵的样子然后射杀投石的敌人,最终引得敌人自寻灭亡。
她是聪明的,也是勇敢的,她救了所有的战友,但将军却因为她的不真诚赶走了她。后来带着情报的木兰争取到了将军的信任,带领一小支队伍去皇宫救皇帝。
父亲的剑在打斗中被熔于火中,木兰瞬间慌了,在皇帝和象征着祖先的凤凰的鼓励下,木兰重新拥有了力量,救下了皇帝。得到皇帝的认可,担任护卫军统领,以一己之力证明,做自己,也能为家族带来荣耀。
二.标签是怎样形成的
1.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对事物形成的一般看法和个人评价,认为某种事物应该具有其特定的属性,而忽视事物的个体差异。
刻板印象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即可得出结论,简化认知过程,节省时间、精力,使人们能够迅速了解某人的大概情况,有利于人们应对周围的复杂环境。但是这样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甚至是带着偏见的。
例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四川人都是喜欢吃辣的。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成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2.社会角色
美国米德教授提出的社会角色理论是把社会看成大舞台,把社会成员当成剧中角色。一个社会是由许多具有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所组成的,按照社会功能产生互助关系的大系统。当一个人履行某一地位的权利与义务时,他就在扮演一个角色。
这里的剧本就是社会生活本身;这里的场景就是面临的客观环境或具体情境;这里的同伴演员就是相互关联的同事或对手;这里的导演常常是领导决策者、家长、教师等;观众是周围真实的旁观人群。
每一个人在限定的范围内究竟怎样表演,取决于他对自己所担角色的熟悉和理解程度,以及他经历所形成的扮演才能。但是,无论由谁来扮演某一角色,其行为都是有一定的相似性,因为这是由“社会剧本”决定的,而其差异性则主要是由每个人对自身角色的不同理解或不同的角色技能所造成的。
3.面具
荣格提出过人格面具的概念。个体必须适应不同的社会面具,并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面具是个体用来应付社会习俗和传统要求,在公共场合所表现出来的公开人格。
人们佩戴面具,以社会认可的方式站在人生的舞台上,但它却有可能与隐藏在面具背后的真实人格相背离。个体意识到自我和面具的冲突,需要调整才能免除焦虑。
综上可知,任何时候,只要我们生活在人群中,就会面对各种外界的压力,社会文化带来的标签,父母对我们的期待。
我们都不会有绝对的自由。大到人生走向,职业选择,婚姻选择,小到审美,早餐的选择。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三.怎样撕下标签
我们由自己定义
木兰的成长对于处在迷茫期或者正努力用一己之力对抗世界的女性是有借鉴作用的。当今女性身上的标签一点不比木兰少。
比如容貌,汉代以前,人们对女性只注重面部形象,到了魏晋,魏文帝喜欢打扮华丽并将头发挽成蝉翼形的妃子。唐朝容许袒胸露臂,崇尚的女性体态美是额宽、脸圆、体胖。现在社会对女性审美朝着扁平化、单一化的趋势行进。人们审美标准是简单粗暴的,“肤白貌美大长腿”,“美女不过百”等等,某品牌竟然还让0号模特穿上自家内衣打上广告语完美身材!
比如婚姻,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大龄未婚女孩被贴上“剩女”的标签。男性在择偶观上主流上仍是谨守中国传统的,他们更偏好选择“善良孝顺”、“温柔体贴”品质的女性,具有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潜质的女性更受欢迎;
女性择偶时则既看重对方的社会经济条件、学识学历及生活地区,也重视男性的个性品质,许多女性在价值观不统一、感觉不到位时不会轻易选择结婚。大城市对剩女普遍比较宽容,但是有一些父母仍然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向自己孩子施加很大的压力。
比如工作,父母逼着孩子找体制内工作,觉得体制外的工作就是不务正业?女生最好做行政?女孩子工作不要紧,最重要的是找个好人嫁了,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
可是,这些标准都是谁定义的呢?谁规定女孩子必须白,女孩子必须瘦,漂亮必须大眼睛?谁规定0号身材才是完美的身材?
或许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世界,但是我们可以像木兰一样,拿出勇气,去面对接纳也许并不完美的自己,撕下标签,打破偏见,努力成长,找寻自己内在的力量。卸下面具,成为自己。我们只由自己定义!我们的人生只由自己书写!